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第二次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此对话平台对两岸金融协商的制度化运作具指标意义,期待大陆银监会和台当局金管部门的会议应可多元并进,在例行监理工作外,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不负两岸业界期待。
社论摘编如下:
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第二次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台当局金管部门与大陆银监会之间的“金银会”,是两岸银行监理机构建立的首长会晤机制,此对话平台对两岸金融协商的制度化运作具指标意义,有助于破除之前各方对两岸金融交流“冷处理”的疑虑;尤其,与第一次会议时相较,两岸金融监理规范及情势均已发生变化,各方莫不期待第二次会议能有更多具体结论。
随着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先后签署,两岸金融交流加温,台湾银行业者纷至大陆投资布局,获台当局金管部门批准在大陆设立分行的业者已有10家;经大陆银监会批准已开始营业的有6家,另有两家近日刚拿到许可函,但都尚未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大陆银行业也已在台设立4家办事处,其中两家申请升格为分行,目前由金管会审查中。
不过,由于台湾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已落后外资银行多年,加速设点仍难追赶,业界一直期待当局能够亡羊补牢,加速松绑投资限制,并透过两岸间特有的协商,争取大陆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在ECFA金融早收清单中,大陆确有具体承诺,同意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代表处1年,即可申设独资银行或分行;台资银行在大陆营业1年以上且有1年盈利,可申请经营大陆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还为台资银行在大陆中部、东北部地区开设分行,提供绿色通道等,确优于目前大陆对外资银行的待遇。
另方面,因应两岸金融交流需求,台当局金管部门已放宽银行、保险、证券及期货业可申请赴大陆投资,并开放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及第3地分支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近日更修订“两岸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松绑银行进入大陆市场的主体及经营型态、调整银行及金控汇往大陆的营业资金及投资限额等。这些松绑措施都有助于促进两岸金融发展,但因两岸尚未建立全面性货币清算机制,相关的人民币汇款及存、放款业务,只能透由第3方货币或外资银行进行,对大陆台资企业造成不便,也使两岸金融业务的扩张大受限制。由此可知,两岸金融交流的发展非仅是单方的松绑可行,尚需两岸共同一致的意愿及相关各方相应调整,才能完整到位,这也应是有待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发挥的功能。
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是依两岸金融MOU建置,其模式及定位有很多种,可以仅限于一般性的资讯交换、金融检查等合作,也可扩大至更广泛的政策交流,甚至协作;毕竟两岸关系有其特殊性,台当局金管部门和大陆银监会的会议应可多元并进,在例行监理工作外,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不负业界期待。例如,表达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迫切性;又如ECFA的金融业早收清单似偏重在银行业,应设法扩及证券期货及保险等;再如两岸景气连动关系加深,两岸金融主管机关也应慎重考量,合作推动建立金融预警制度。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