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协会网站 - 评论与研究

张亚中:文化融合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

2013-12-03 10:2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致辞。(图片来源 香港中评社)

  “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11月30日在宜兴大觉寺举行,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致辞认为,“文化融合有助于未来的经济统合及政治统合。缺少文化融合,两岸的经贸与政治关系将有如沙中建塔,不仅不易,亦极为脆弱,禁不起任何的风雨。”

  张亚中说,两岸关系从2008年起进入大交流与大发展的阶段,迄今为止两岸已经签署十九项经贸交流协议,每年大陆游客也超过了二百万人次,成果堪称巨大。但是,迄今为止,两岸政治性的协议,包括和平协议与军事安全机制几乎已经不太可能签署,两岸服贸协议不仅卡在“立法院”,连两岸文化协议也没有任何签署的迹象。这五年以来,两岸似乎仅有物质性的交流,而缺乏有关涉及强化认同的互动,也没有建立任何强化认同的机制,致使台湾民众在两岸未来发展及身分认同上,与大陆民众的差距相较于2008年以前,并没有缩小的现象,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张亚中指出,关心两岸和平发展并非仅是政府或政党之事,两岸民间也有责任与权利来推动。目前两岸统合学会与大陆相关机构已分别两岸、涉外、军事、海洋等议题上均进行密切的合作,并举办研讨会,寻求解决争议与增进相互了解的共识,今天与孔子基金会及中评社举办的“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是两岸统合学会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第五个面向,也是两岸关系最根本的面向。

  两岸统合学会对于两岸和平发展期应有的政治合情合理安排是“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主张两岸在主权的宣示上是重叠,因此应该共同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的主权,在治权上应该相互接受对方的宪政治权。在立场上,我们是国家统一纲领的拥护者,在论述上,我们希望丰富“国统纲领”中程阶段应有的内涵,并填补中程阶段与远程阶段的不足。

  张亚中说,“国统纲领”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分离”,我们亦做此主张。“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主张“两岸应建立对等的官方沟通管道”,这意味着两岸可以“治权互不否认”,也可以解释为要“相互接受彼此治权”。国统纲领的远程为“协商统一”阶段,这等于两岸在相互接受治权后,就直接进入协商统一的阶段,过程中缺少一个“合”的机制设计。两岸统合学会认为,从“分治”到“统一”如此快速的跳跃不仅不符合现实政治的可能路径,也缺少一个深化、广化、强化、巩固两岸关系的过程。从“分治”到“统一”应该是个统合阶段。没有“统合”阶段,“分治”阶段可能成为“永久维持现状”的阶段。因此,如果从主权与治权的角度来为两岸设定路径,两岸统合学会认为,可以“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共议统一”为箴言。

  两岸关系是一个“合中有分、分中求合”的过程。因为两岸主权宣示重叠,所以目前主权是“合”,因此“反对分离”。第一个“分”与第二个“分”字表示两岸治权的分,最后一个“合”字是指治权的合。“合中有分、分中求合”的过程就是“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

  简单地说,两岸不太容易从“分治”直接跳到“统一”,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统合”阶段,两岸统合学会所有的努力就是为这个统合阶段建立论述与推动可操作的建议,以强化及巩固两岸的认同为首要目标。

  张亚中说,有些事情,例如两岸政治定位、国际共同参与、军事安全等,必须仰赖两岸当局达成和平协议后才能顺利开展,但是有些事情,例如文化议题,两岸民间可以推动的空间很大,因此,今天三个主办单位特别邀请各位一起就“推动两岸文化融合”一事交换意见。

  做为主办一方,为这次会议,我们做了丰富的准备,提出五个提案,包括:第一、发行中华卡以强化两岸的身分认同;第二、两岸使用同样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第三、两岸高中国语文课程教材内容,一半以上相同;第三、推动两岸文字趋同化;第五、推动两岸民间共同编撰写晚清以前历史课本。这些提案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是基于“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没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没有共同认同”的认识,以强化及巩固两岸认同为目标。

  两岸统合学会认为,文化融合有助于未来的经济统合及政治统合,缺少文化融合,两岸的经贸与政治关系将有如沙中建塔,不仅不易,亦极为脆弱,禁不起任何的风雨。

  张亚中说,“我想用一首自己写的偈供大家参考。”“大寒激起千堆雪、狂风吹起万顷浪;一束阳光泽百花,十分来去渡十方”。两岸曾经有过多年的大寒狂风,我们要珍惜现有的阳光,文化融合是最柔和也是最温暖的阳光,而我们彼此从十方而来,在这十方所建的大觉寺,寻求两岸之觉,共同讨论彼此的未来,我们为的不仅是两岸,也是为我们自己。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尽情畅言、发表宏论,亦期能够集思广益,达成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的共识。

  最后,张亚中指出,此次会议的名称特别强调“推动”两字,希望各位能够以不仅坐而论,亦能起而行、共同推动两岸的文化融合。

【订阅新闻】 【